联系方式

  • QQ:99515681
  • 邮箱:99515681@qq.com
  • 工作时间:8:00-23:00
  • 微信:codehelp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其他

日期:2023-07-07 03:41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中国唐诗词句精炼、格律优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诗中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如何译出诗歌的韵律、节奏、结构、形式、内涵等一直为中外翻译界所困扰,甚至有学者一度认为诗歌具有不可译性。文化语境是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本时会出现较大的差别。我国著名学者李锡胤曾说过:“中国人把中国诗词译成外文时往往追求过细,外国人译中国诗词时又往往丢失微妙之处”(刘淑梅、赵晓彬,2006)。本文尝试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及其两种俄译版本进行对比赏析,望能拓宽译者的翻译思维。


一、理论简述

认知诗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研究文学文本或文学话语的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研读是其探索目标。认知诗学认为文学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不应专属于少数精英人物,文学话语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理应植根于人类普遍认知能力基础之上(刘文,赵增虎,2013)。英国诺丁汉大学的Peter Stockwell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认知诗学为探讨如何精确把握文本的脉络与意境提供了一种方式,更注重读者的体验感、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和文学语境性,而非文学的写作技巧和对语篇的理解(陈晖,2015)。认知诗学主要谈论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的具体过程是研究的主体对象,利用相关理论研究阅读的心智过程,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来展现作品文本的意义(李良彦,2012)。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的主要理论框架之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1915年率先提出。“图形”是感知中较为凸显的部分,是注意的焦点;“背景”是感知中不太凸显的部分,被看作图形的参照。在Rubin的经典“人脸-花瓶图”试验的基础上,完形心理学家运用该理论研究了知觉和描写空间组织方式,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即图形通常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的物体;背景通常是面积或体积较大的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的(李良彦,2012)。最早将图形-背景理论纳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是认知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在“普氏原则”的基础上,Talmy从定义特征和附属特征对空间域内图形和背景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其中附属特征可以从空间大小、动态性、依赖性、复杂性、熟悉性等方面加以描述。定义特征在确定图形和背景中起决定作用,附属特征只起辅助作用(邹智勇、薛睿,2014)。


图形-背景理论契合人类的语言习惯和认知规律,具有强大的文本解释力,认知诗学家认为该理论非常适用于诗歌的阅读与解析。梁丽和陈蕊认为唐诗中图形-背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表现出来,即拓扑空间方位、投影空间方位、时间关系、动词、形容词及意象叠加,她们结合认知诗学对文学作品结构和读者感知的论述,探讨了唐诗中图形-背景关系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形成产生的作用,为古代诗词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鸟鸣涧》及其俄译本的对比赏析

盛唐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统一,王维游历江南之时作下此诗。全诗描绘春夜空山幽静的美丽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紧扣“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俄译本一(赵红,〈俄罗斯〉杜布阔娃,2014)


РучейНяомин


Человекотдыхает,гуйхуаопадает,


Тихойночьюввесеннихгорахпустота.


Лунавзошла,встревоживгорныхптиц,


Лишьручеёкпоёт,щебечаиногда.


俄译本二(МазепусВ.,1994)


Ручей,гдепоютптицы


Праздныйпокой.


Облетаютцветыкорицы.


Тихаяночь.


Пустовгорахповесне.


Вышлалуна,


птицвзбудоражилагорных,


Надвешнимручьём


поютипоютввышине.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闲”即“人无所事事、清闲安静”作为一个时间事件,是整句诗的大背景(高超,2009),这二字不仅对全篇静谧的意境渲染起到了关键作用,亦传达出人悠闲宁静的心境。唐诗讲求韵律与意境,精练和美感,有时一句诗中并未出现方位词或动词,而是通过形容词体现图形-背景(梁丽、陈蕊,2008),“夜静春山空”正是如此。“夜静”进一步点出全诗的时间背景,黑夜降临,万物沉睡,白天热闹浪漫的“春山”在这一刻仿佛空了一般万籁俱寂,正是在这种极致安静的环境衬托下,不仅使得作为图形的“山空”被赋予了更多关注,亦使得轻盈小巧的桂花从枝头落下的动态场景都能被发觉,“桂花”徐徐飘落带来阵阵清香,被凸显为动态图形。


译本一中,“人闲桂花落”被译为?Человекотдыхает,гуйхуаопадает?,两小句句式相同,?отдыхает?和?опадает?均为未完成体现在时形式表示行为的持续。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凸显成分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主语部分(梁丽、陈蕊,2008)。?человек?和?гуйхуа?作为凸显成分被放在主语的位置,是图形,与原诗的图形-背景关系不符。“夜静春山空”被译为?Тихойночьюввесеннихгорахпустота?,?Тихойночью?语法意义上为五格形式在句中作时间状语,是时间背景,?ввесеннихгорах?为地点状语,是地点背景,名词?пустота?有“空、空处、空隙”之意,从句法上看在句中作主语,可视为图形,然而由于俄汉语言的差异,无法完全传递出原诗“空”的意境。译本二中,“人闲桂花落”被译为?Праздныйпокой.Облетаютцветыкорицы.?,形容词?праздный?有“空闲的、闲暇的、闲散的”之意,长尾形式表状态持续,修饰?покой?更加凸显出了环境在长时间段内的寂静之态,渲染出全诗的环境背景。句中只有一个动词,即?облетают?,所以其动作的发出者作为主语更容易引起关注,成为环境中的焦点,因此?цветы?被凸出为图形。在这种静谧的环境中花朵徐徐掉落,能让外国读者体会到相似的阅读体验。“夜静春山空”被译为?Тихаяночь.Пустовгорахповесне.?,?тихаяночь?直接点出全诗的时间背景,再次烘托出清静的环境,?вгорах?和?повесне?分别为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是背景。?пусто?既是?пустой?的副词形式,又是无人称动词用作谓语,有“空荡荡、空旷;空无一物;没有人烟;孤独、空虚”之意。笔者更倾向于此处为无人称谓语副词形式,译文中无明显的图形。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即月亮升起后,夜空中明月皎皎,明亮的月光惊扰了林中栖息的鸟儿,鸟儿们趁着月色在山林溪涧中鸣叫翻飞。“月出”在整句中具有“双重身份”,首先,“出”在汉语里是具有趋向意义的动词,表现出空间方位关系,月亮从地平线升上来,较之于静态的大地,主语“月出”即为动态图形,其次,月亮悬挂高空后,与山色夜景自然相融,之后的一切动态情景均在月光的氛围下发生,因此“月出”转换为了环境大背景。汉语里“(在)……中”是内包关系,图形是形状小的物体,背景是形状大的物体,因此“鸟儿们”成为动态图形,“春涧”较之动态的鸟而言便沦为静态的小背景。


由于俄汉语间的差异,译文中很难体现出“月出”这一意象在汉语语境中隐含的“双重身份”,“月出”虽然既是图形又是背景,但是该词在全诗中的“背景”意味更浓郁。译本一中,“月出惊山鸟”被译为?Лунавзошла,встревоживгорныхптиц?,?луна?作为主语被凸显为图形,由完成体构成的副动词?встревожив?所表示的次要行为一般发生在主要行为?взошла?之前,译文与原文的场景先后顺序不同。一般情况下会将概念上不那么凸显的事物(背景)置于宾语(在俄语中称为补语)的位置(邹智勇、薛睿,2014),因此?горныхптиц?被视为背景,“月”和“鸟”均不符合原诗的图形-背景关系。“时鸣春涧中”被译为?Лишьручеёкпоёт,щебечаиногда?,对“春涧”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并且隐去了“鸟儿们”这一意象,?ручеёк?为?поёт?和?щебеча?的主体,?щебеча?为?щебетать?的未完成体副动词形式,有“(金翅雀,燕子等的)叽叽喳喳叫,呖呖叫,啾啾叫”之意,表示该行为与它所说明的主要行为?поёт?是同时发生的。该句虽然与原诗的图形-背景关系不符,但亦能传递出意境氛围,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译本二中,“月出惊山鸟”被译为?Вышлалуна,птицвзбудоражилагорных?,?луна?作为主语被凸显为图形,?горныхптиц?则沦为背景。复合句中,完成体动词一般表示先后发生的行为,?вышла?和?взбудоражила?正说明了句中动作的先后关系,译文虽符合原诗的场景先后顺序,却依旧无法与原诗的图形-背景关系完全对应。“时鸣春涧中”被译为?Надвешнимручьёмпоютипоютввышине?,从动词?поют?可以看出句中主语是?горныептицы?,是译文中隐含的图形,?надвешнимручьём?和?ввышине?表现出了鸟儿和春涧的位置关系,视为背景,符合原诗。


纵观全诗,诗人用落花、月出、鸟鸣等意象凸显出月夜春山的幽静,以动衬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对比两种译文,译本一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译文与原文保持着形式结构上的对应,译文虽然简洁明快,尽显唐诗的魅力,但有时会忽略原诗的图形-背景关系,使得译文与原诗的图形-背景关系有所出入。译本二的译者脱离原诗的形式结构,着重刻画原诗的意境,较为忠实地传达出了原诗的图形-背景关系。


三、结语

本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唐诗《鸟鸣涧》及其俄译本进行了对比赏析,在挖掘原诗审美意境的同时亦尝试分析了译文的图形-背景关系,当译文的图形-背景关系与原诗的图形-背景关系基本相同或大体相近时,原诗的意境将会被最为忠实地传达出来,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认知诗学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唐诗,图形-背景理论为唐诗的俄译工作提供了新的翻译视角,用该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最大限度地给予外国读者同等的审美和情景体验。


版权所有:留学生编程辅导网 2021,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QQ:99515681 电子信箱:99515681@qq.com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从网络整理而来,只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