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QQ:99515681
  • 邮箱:99515681@qq.com
  • 工作时间:8:00-23:00
  • 微信:codehelp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其他

日期:2023-07-05 09:13

在余华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在细雨中呼喊》有其独特的意义,无外乎于“承前启后”的地位。1991年,余华发表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这标志着余华的先锋文学创作时期告一段落,同时开启其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在叙述方式上,这部小说仍能看到前一时期的影子,而在题材和思想上,却又能窥见后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文学特征。其实在学界,针对余华文学作品的隐喻研究不在少数,但却鲜有人研究《在细雨中呼喊》这部意义非凡的作品。本文将基于以往的余华小说隐喻研究,并结合其小说中的总体隐喻思维特征,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的角度探析《在细雨中呼喊》中的隐喻写作手法,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一、认知语言学及概念隐喻研究

(一)认知语言学发展概要

认知语言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范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随后认知科学进入语言学领域,从而产生了认知语言学。它以一种不同的视角与占主导地位的生成语法形成抗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1989年,雷内·德文在德国杜伊斯堡首次召开了国际认知语言学的会议以及随后《认知语言学》杂志出版,这些事件标志着认知语言学这个分支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语言具有符号性,而不是自动生成;语言的形成取决于人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语言的发展是通过学习来实现,而非基于“普遍语法”(胡壮麟,2017)。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隐喻通常指两个概念之间的对比,通过一个具象概念来描述、解释另一个抽象、晦涩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分别是隐喻中的目的域和源域。目的域即被隐喻所描述的经验,源域则是用于描述经验的概念。


例如:我们必须要珍惜时间。


这句话源于“时间就是生命”的隐喻。目的域“时间”便是通过源域“生命”来描述与定义的。


概念隐喻一般包括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种。结构隐喻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隐喻地构建起来的,用具体、易感知的概念特征来识解抽象事物。而对客观物体的体验为人类本身将事件、活动、情感、观点等看成实体提供了基础,这样就有了本体隐喻。方位隐喻则是指给一个概念赋予一个空间方位,它们不完全是以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概念为特点,而是以人自身在生活中对方位的感知为出发点。


二、《在细雨中呼喊》作品介绍

(一)《在细雨中呼喊》故事梗概

《在细雨中呼喊》发表于1991年,是一本关于成长历程的书,同时也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为一位童年经历坎坷的江南少年的回忆录,他在扭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并循着周遭亲朋的生活轨迹过活。小说分为四个章节,结构形式源于作者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逝去的记忆的感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拥有自身的命运和生存境遇,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他们的处理方式不同,“呼喊”方式不一,每一个人物像是一个个独立的系统存在于小说中,然而在合奏中却展示了共同的生存环境(王首历,2010)。


(二)小说意义

《在细雨中呼喊》不仅仅是余华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同时对其写作生涯也有着重大意义。事实上,这部小说的创作,站在余华先锋文学创作转向传统文学的转折点,在语言和写作手法上有着两个时期共同的一些特点,在此部作品后余华的写作便回归到了现实主义文学。


余华“隐喻历史”式写作中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挖掘,以及他所代表的先锋文学写作,在这部作品里达到了顶峰。这部并不算长的作品具有宏大的内在空间,它不但包容了余华自己之前的全部创作特征,而且也代表着整个“先锋”文学界的一次收官式写作。它是余华对自身先锋写作最后的总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近几年小说革命的一次全面总结,或者说历史回顾(刘汀,2014)。


三、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概念隐喻分类

(一)结构隐喻

1. 河流隐喻

例1:那天我放学回家,路过以前是苏家的房屋时,心中涌上的悲哀使我泪流满面。(第一章,第19页)


例2:除非孙广才伸出手指明确地去指骂孙有元,我才能确定父亲的怒气正在涌向何处,否则我会惊恐万分地看着父亲,因为我无法断定孙广才接下去会不会突然一脚向我踢来。(第三章,第182页)


水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物质,大到地球,小到人类个体,水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在理解一些抽象的、晦涩难懂的概念时,经常会借助河流隐喻去理解。例1中“心中涌上的悲哀”借助河流不断流动、不稳定的特性,通过将河流涌动的源域映射到悲伤难以舒缓的“我”这一目标域,呈现出“涌上心头的悲哀”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达。例2也是如此,通过将河流波涛汹涌的源域映射到怒气无法压抑的“父亲”的目的域,充分展现出“父亲”平日的暴躁脾气。


2. 战争隐喻

例3:我一次次和睡眠搏斗,它强有力的手使劲要把我拉进去,我拼命抵抗。(第一章,第9页)


例4:刚开始我很平静,是她头发上散发出来的气味使我逐渐不安起来,那种暖烘烘带着肉体气息的气味一阵阵袭击着我。(第二章,第111页)


战争隐喻是最常见的结构隐喻之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借助战争的概念和形式,来解释生活中的抽象事物,使这些事物有具象的表达。例3把战争中搏斗、抵抗的源域映射到“睡眠”目的域。而例4更是把“她头发上散发的气味”形容成战争中的武器,气味直接袭击身体,可见“我”完完全全被其“缠绕”住了。


3. 建筑隐喻

例5:我将自己身上最纯洁的部分全部贡献出来,在一片虚空中建立了女性的形象。(第二章,第109页)


例6: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第一章,第37页)


建筑是生活中最常见、最具象的实体之一,“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大家早已烂熟于心,该观点也时常被引用到各个场合。而建筑隐喻更是如此,经常被用在抽象、难以感知的事物上。例5中用建筑隐喻中“建立”这一源域映射到“女性形象”目的域,表现出该形象已刻在“我”心底。例6则是把时间隐喻成建筑,描绘成“我们在时间里生活”,也就是说时间和“我们”朝夕相伴。


(二)本体隐喻

1. 容器隐喻

例7:我祖父在失去妻子的最初几年里,寂寞和忧伤使他对祖母的往事充满热情。(第三章,第158-159页)


例8:他的嗓音里充满了急切的表白和自我责备。(第三章,第181页)


世界上有很多种容器,如房子、行李箱、杯子。此外,人体本身也是一种容器。生活中人们喜欢通过容器的概念来对事物进行度量。例7和例8都是通过容器隐喻来表达情绪的强烈程度,容器中“充满”的概念映射到“他”的情绪目的域,体现了例7中“他”热情的强烈,例8“他”自我责备的深切。


2. 实体隐喻

例9:现在眼前经常会出现模糊的幻觉,我似乎能够看到时间的流动。(第一章,第37页)


例10:她突然而起的喊声是那样的锋利,犹如一块玻璃碎片在空中呼啸而去。(第四章,第313页)


实体隐喻把抽象、无法感知的经验视为实体或者可视化的物质。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人们日常中对具象物质的感知去理解抽象的概念。例9中运用“时间是液体”这一隐喻,将时间的流逝描述为“流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时间稍纵即逝的规律。例10则为“喊声是利器”隐喻,将无形的喊声隐喻为锋利的实体,把喊声的尖锐程度进行量化,将其转化成可以感知的利器,使读者能有更直观的体会。


3. 拟人隐喻

例11:独自回想这些时,我才逐渐看到敏感的苏宇,从童年起就被幸福和绝望这两个事实纠缠不清了。(第二章,第94页)


例12:我那时的年龄,已经无法让所有一切都按照被认为是正确的准则行事,内心的欲望开始悄悄地主持了我一部分言行。(第二章,第96页)


拟人隐喻也是一种本体隐喻,这类隐喻与实体隐喻不同的是,它是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特征等来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活动经历。例11把苏宇幸福和绝望的冲突,隐喻为人类间的纠缠,彰显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而例12亦是赋予了“我内心的欲望”人类的行为特征——“主持”,这一动作将欲望的强烈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方位隐喻

1. 上下方位隐喻

(1)上方位


例13:他提醒父亲,弟弟的死去有可能使他们在县里混上一官半职。(第一章,第45页)


例14:我看到过她被狗吓得浑身哆嗦,她的小脚在往回逃命时充满了弹性,这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把身体摇摆得像一把正在扇动的扇子。(第四章,第256页)


(2)下方位


例15:这种时候我总是下定决心改变自己,而黑夜来临之后我又重蹈覆辙。(第二章,第97页)


例16:我祖母是一个聪明的女子,那时她立刻明白了那两只麻雀表现出来的美妙,其实是一种下流的勾当。(第三章,第159页)


上下方位隐喻是方位隐喻中最常见、含义最广的隐喻之一,隐喻含义丰富。例13体现了社会地位高为“上”、社会地位低为“下”,例句因而借助“上”方位来表达社会身份的提升。例14中方位“上”则为其典型的隐喻意义——“过去的时间为上、将来的时间为下”,“上了年纪”用来指代年长的人。


而例15中方位“下”则表示力量、精力的加强,“下定决心”意为慎重并执着地做出决定,类似的表达还有“狠下心”。例16则是“好为上,劣为下”隐喻,“下流”一般指那些不正当的行为举止。


2. 高低方位隐喻

(1)高方位


例17:在我情绪最为高涨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显得十分冷静,他对我不闻不问。(第四章,第278页)


例18:我能说出国庆和刘小青的兴高采烈吗?如果他们也被带到这里来,会怎样看我呢?(第四章,第282页)


(2)低方位


例19:然后他就飞快地跑回家中,可过了一会他就垂头丧气地走回来。(第四章,第315页)


例20:虽然我极其害怕地感到堕落正在迅速来到,可纯粹的生理欲望又使我无法抗拒。(第二章,第110页)


“高”和“低”在汉语中自古就有其特定的隐喻意义,时常用来形容情绪状态、社会地位等概念。例17、例18和例19都体现了“积极情绪为高,消极情绪为低”隐喻,一般用“高”方位来隐喻积极向上的情绪,用“低”方位来形容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例20则是体现了“社会声望好为高、社会声望差为低”隐喻,堕落(即“低”方位)表示思想行为朝坏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析《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中的隐喻写作手法。期间,总结出这部小说中主要有河流隐喻、建筑隐喻和战争隐喻三种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三种本体隐喻,以及上下方位、高低方位两类方位隐喻。同时,分析文本中各类隐喻语言的过程,能够使读者更深切感受到这部长篇小说的主旨,即那时的人们在细雨中呼喊,在艰难的时代中破碎。余华用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行文逻辑以及隐喻式的语言将那个时代的无奈与苦难一一道来。碎片化的文本形态或许给人一种时空的错乱感,甚至有种读完仍在故事中游离的愕然,但他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让读者沉醉于故事之中,后劲十足。余华这部长篇小说处女作的发表,也为其后期创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知名作品埋下伏笔,展露出新的写作视角与艺术手法。


版权所有:留学生编程辅导网 2021,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QQ:99515681 电子信箱:99515681@qq.com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从网络整理而来,只供参考!如有版权问题可联系本站删除。